网络谣言正以从未有过的速度,以前所未有的规模,侵蚀着我们的数字生活,从伪造政策文件开始,到滥用AI编造灾情,这些骗局是精心设计的,不仅侵害个人权益,更在撕裂社会信任的纽带。
伪造政策的识别方法
伪造政策文件的识别要有几个关键要素,首先得查看发文机关标识,正规文件呈现的是经过标准宋体字处理且带有防伪水印的样式,其次要核对文号格式,2023年国务院各部门发文一概采用“国发〔2023〕X号”这种统一格式,就拿近期流传的“个人所得税退税新规”来说,造假者运用的是仿制公章以及错误文号,在官方网站对比的这种情况下,这些细节马上就暴露出来了。
登录政府门户网站,是验证政策真伪最为可靠的方式。中央人民政府网站,也就是www.gov.cn,设有政策文件库,所有现行有效的文件,都在这个地方备案。地方政策要核实的话,可以通过12345热线,或者各部门官方微信公众号。今年9月的时候,有个团伙伪造了 “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 来行骗,正是因为受骗者致电工信部门进行咨询,才把这个骗局给揭穿了。
悲情故事的破绽特征
虚构的悲情故事常常有着时间逻辑方面的矛盾,举例来说,近期那个“大凉山女孩被拐24年”的谣言,当事人宣称是在1999年被拐的,然而凉山州却是在2000年才正式设立了拐卖案件专项登记制度。这类故事还偏好运用模糊的地点描述,像“某偏远山村”或者“某个县城”,有意回避具体的行政区划名称。
此类谣言的另一特征是过度渲染细节,编造者常加入“三天没吃饭”“寒冬赤脚行走”等煽情描写,却提供不出医院记录、报警回执等关键证据,实际救助案例显示,真实求助信息会包含具体时间包括2023年9月15日,精确地点例如凉山州布拖县派出所,及可查证的机构名称。
AI造假的内容辨识
AI生成的虚假灾情内容有着特定规律,于视频方面,自动生成的洪水画面里水流方向常常跟地形相矛盾,像近期某AI制作的“重庆洪灾”视频中,多层建筑倒影与水流波纹出现了物理失真,图片类造假更多是体现在metadata信息缺失,原始拍摄时间以及地理坐标等EXIF数据被故意抹除 。
分辨AI造假得借助专业工具公安部所推出“网安云端”APP有图片溯源功能能检测合成痕迹针对音频内容国家应急广播中心所开发的“声纹鉴真”系统能够分析背景噪音连续性普通网民要养成交叉验证习惯把可疑内容和气象局以及应急管理部此类权威渠道发布的信息做比对。
平台责任的监管要求
网络平台需建制三层内容审核机制,第一层为机器过滤,借关键词库实时拦截显著谣言,第二层是人工复审,于24小时内处置可疑内容,第三层是专家研判,就专业领域信息筹组行业顾问团队,某短视频平台因未即时处置汛情谣言,遭网信部门依法予以罚款并限期整改。
监管部门正在加强采用技术监管的举措行动,网信办所推出的“清朗行动”规定月活用户超过1亿数量的平台必须接入内容安全监测系统,并且每一个季度都要提交风险评估报告,在今年第三季度期间,包含微博、快手在内的5家平台因为没有落实主体责任而被通报批评,其主要存在的问题体现为没有及时清理涉嫌挑动对立的违规内容。
执法行动的处罚案例
公安机关于近期查处了多起典型谣言案件,在江苏,有一名网民借助AI工具生成了“化工厂爆炸”视频,因编造虚假危险物质信息而被行政拘留10日,浙江某公司职员为了引流带货,伪造了“支教老师卖农产品”故事,最终因犯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 。
造谣牟利行为受到执法部门特殊关注,9月处理的“海外悲情故事”系列案件里,犯罪团伙虚构“嫁到外国贫民窟”等情节,以此骗取网友打赏达23万元,警方侦查发现该团伙运用同一批演员,更换服装道具,于不同故事中扮演各异角色,现已将6名主要成员依法刑事拘留。
公众参与的防谣体系
全民参与对构建防谣体系而言是必要的,建议用户安装名为“国家反诈中心”的APP,且开启谣言预警功能,该平台会每日更新最新的谣言清单,当遇到可疑信息的时候,可通过12377违法和不良信息进行举报中心核实,今年该平台已经处理了涉汛情谣言举报1.2万余条。
从日常开始培养信息素养,阅读新闻之际要留意核查信源有无标注具体部门、职务以及姓名,转发之前得思索内容有没有时间矛盾、数据异常情况,学校、社区应当定期组织数字素养培训,今年北京市在386个社区开展了“识谣辨假”专题讲座,参与居民超过10万人次。
您于最近三个月之内,有没有碰到过那种难以分辨清楚的网络信息呀?欢迎来到评论区分享自身经历,点赞并且转发这篇文章,从而让更多的人掌握识别谣言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