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诱导年轻人赠送礼物,不仅导致家庭经济负担加重,更对年轻人的思想观念产生负面影响。接下来,介绍处理这个问题的方法。
识别诱导手段
网红哄骗小孩子送礼物的方式五花八门。部分播主在直播时老是说送礼物很关键,讲送礼物就是对自己的一种支持;另一些播主还会用话语去激将,例如“这点礼物都不愿意送,还算是个粉丝吗”。有个播主在直播时,鼓动一个13岁的孩子,这个孩子一个星期里送了3万多元。家长们要留心孩子看直播时播主的行为。
加强家庭监管
家长需要真正负起看管的责任,控制孩子接触电子产品的时长,例如每天仅允许用半小时手机,还要经常和孩子交流,弄清楚他们关注哪些网络名人,比如张先生的孩子迷上某个网络名人后,他通过和孩子谈心,商定好只有做完功课才能观看直播,并且禁止赠送虚拟物品,状况因此得到显著好转。
平台严格审核
平台需要严密控制直播的加入标准。要时常检查主播的身份证明,不允许未成年的孩子进行直播。对于不守规矩的主播,必须依照规则进行惩处。快手曾经表示会对违规主播实施永久性的禁止,不过有些主播过不了几天就被重新允许开播。平台应当加强监督,不能因为好处就只看表面不管实际,比如一旦发现未成年的孩子直播,或者故意引导别人花钱,就要马上禁止账号使用。
建立举报机制
任何人要是看到网络名人教唆小孩子买礼物这类不合适的事,都要立刻上报。各个网站都有举报的方法,比如快手就有举报的按键。需要把具体情况说清楚,并且附上证明材料。管理部门接到报告后,要马上办理,这样才能建立起有用的监督体系。
教育未成年人
教育部门及家庭需引导青少年,让他们知晓赠送虚拟物品的实质,审慎参与网络直播活动,学校可以组织专题讨论会,家庭可以借助具体事例向孩子阐释,例如李女士向孩子展示了未成年人大量赠送礼物导致家庭陷入困境的报道,使孩子形成了正确的观念。
依法维护权益
未成年子女若被引导送出许多礼物,家长应当依照法规维护权益。依照相关法规,限制民事行为能力者做出的纯获利民事行为,或与其年龄、智力、精神状态相匹配的民事行为具有效力;做出的其他民事行为,需经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追认才有效。家长可以与平台、主播沟通退款事宜,沟通未果可通过法律程序处理。
身边的人是否曾遭遇网红引诱未成人购买虚拟物品的事件?对于如何更有效地处理此类问题有何看法?敬请留言、点个赞、转发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