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暴力维权过程十分坎坷,情况复杂,许多受害者明明承受了很大伤害,却在维权时处处碰壁。下面具体说说网络暴力维权时经常遇到的问题,以及怎么应对。

报案难题

报案时,不少人遭遇阻碍,执法部门常以无法获取诽谤者具体资料、事件未产生严重后果等理由拒绝立案。例如,有案例显示,部分受害者遭遇网络攻击后寻求官方帮助,却因拿不出造谣者的确切身份资料而失败,导致他们在维护自身权益的最初阶段就陷入困境。

确定被告主体难

许多受害者会采用诉讼途径维护权益,不过确定被告身份十分困难。通常需要借助起诉渠道获取造谣者的具体资料。比如郑灵华的案例,为了核实账号管理者的真实身份,她让亲友假扮请求微信号才得以查明,然而病情加重后已无法进行诉讼,繁琐的程序和冗长的等待过程常常使维权者感到身心俱疲。

平台举报障碍

网络上的恶意行为往往需要网民向平台反映,平台才会介入处理,然而很多平台提供的投诉渠道并不容易发现。以“郑灵华事件”为例,在某个社交平台上,投诉入口难以找到,导致侵权内容只能依靠熟人关系删除,这无疑加大了权利人维权的挑战,使得受害者投诉困难重重。

调解执行问题

和解之后履行也可能遭遇阻碍。王琳和黄某达成和解,黄某许诺的 8 万元没有支付,一审判决书表明他是因为担心被拘留才签署和解协议,实际上根本没有能力履行,这种不守信用导致受害者的权益再次受到损害。

信息获取困境

受害者想了解对方情况非常不容易。王琳按照黄某身份证上的地址找到村委会打听其父母的联系方式,结果遭到黄某警告要提出反告,双方因此陷入僵局,导致维权工作难以推进。

庭审答辩伤害

法庭质证过程对受害者来说非常痛苦。黄某在申诉中编造了与王琳是情侣关系的事实,王琳一个人去参加法庭质证,这使她承受了新的精神折磨,因为她原本就遭受了网络攻击,现在更加难受了。

在遭遇网络攻击时维护自身权益的过程如此困难重重,对此我们应该怎样找到切实可行的办法呢?希望大家能够支持传播这篇文章,共同讨论这个问题。

王琳遇网络暴力维权困境,造谣报案难、信息核查不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