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造假严重影响了影视圈对真实情况的判断,所谓的“热度值”虽然受到广泛关注,但它能否真正承担起衡量影视作品在市场上受欢迎程度和实际价值的责任,这个问题引起了普遍的关注。

数据造假危害多

网络视听行业播放量造假乱象丛生,监管出手热度值成热议焦点?

不真实的统计数字遍布电影电视界,毫无事实基础。这些数字无法反映观众的真切兴趣,譬如 2017 年某部网络剧声称播放量突破 400 亿,其实里面掺杂了大量关联视频的点击量。这对有分量的成果很不公道,还会使市场走错路,让出色的成果被冷落,质量差的货色却因夸大的数据受到关注,进而阻碍了行业的健康前行。

热度值成新焦点

依照《通知》的监管标准,一些视频网站和影视评论平台开始运用“热度值”。个别网站直接用“热度值”来替代“播放量”,使这个概念变得非常普遍。视频网站通过“热度值”来评估影视市场的受欢迎程度,判断其商业价值,然后确定合作模式与广告方案,因此在这个领域里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刷量业务有定价

现在,伪造观看量的做法非常普遍,其价格高低取决于网站防作弊系统的难度。每有一万次观看,成本都不一样,这说明数据作假的现象很常见。某些影视制作公司为了让播放量看起来很吸引人,宁愿花钱制造虚假流量,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的环境,使得真实状况无法被展现出来。

热度值计算方式

这个“热度值”,是综合了人们浏览内容、发表评论、分享帖子等多种行为数据得出的。它比单纯统计“点击量”要准确,因为依据的信息更丰富了。但是,这也让计算过程更复杂了,各个平台采用的方法各不相同,所以这个“热度值”还没有一个被普遍接受的统一标准。

热度值面临质疑

这个指数的发布初衷是积极的,但在实际应用中面临诸多挑战。不同网站上的该指数缺乏可比性,例如,A站和B站标注的“指数1000”含义各异。由于计算规则由各网站自主决定,内容创作者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该指数能否替代“观看次数”成为核心衡量标准,目前尚无定论。

完善数据体系

转变单纯依靠数据的思想很有必要,但是“热度指数”也存在缺陷,数据造假的现象也许还会出现。在短期内,数据作为评价标准的功能不会消失,建立公开透明、客观公正的数据机制是各方共同期望的结果。这需要政府部门、网络平台、内容创作者和观众群体共同配合,才能推动影视行业健康地进步。

您认为“热度值”以后会不会成为电影界衡量作品的可靠标准?如果觉得这篇文章有好处,请帮忙点赞和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