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直播领域中,用虚假数据提升观看量的情况十分普遍,这种行为不仅破坏了行业规范,也侵害了观众的正当利益,后果非常严重。接下来,要详细说明一下直播刷量背后的操作环节。

刷量人员模式

直播领域存在一种叫做小马的群体,专门从事流量虚假操作。为了赚取更多报酬,小马按照管理者的指示,每天需要用三台手机在不同的视频账号之间转换,执行点赞和留言等任务。他必须在短时间内频繁地参与多个直播间的互动。这种依靠人工进行的流量操作方式虽然比较难以被发现,但速度慢,无法满足大批量制造流量的要求。

软件批量刷量

北京上班族小马的兼职:视频平台刷流量,是公开秘密?

使用程序制造虚假数据比人工操作更夸张。一台机器可以同时控制成千部手机,大量增加数据,速度很快。这种做法方便省事,不过容易被系统发现。如果系统升级后识别出反常情况,那些参与造假的主号和直播间都会遭殃。

网络群组交易

记者在QQ上输入“增加粉丝”“制造流量”等字样进行检索,之后加入了某个视频直播平台的粉丝增长QQ群,发现群里有将近两千人,他们不停地发布虚假数据来充斥屏幕。群里的网友会推销业务,如果交一九九九元的年度会员费,可以享受六折优惠,像直播间挂人气标志,每百人需要十五元,可以持续挂四小时。记者尝试了一下,花了四十元,让直播间观看人数在半小时内从三百人增加到了大约四百人。

电商平台业务

许多刚接触直播的新手商家,由于平台官方的引流工具费用高昂,便转而在电商平台选购刷量服务。记者查询到一家店铺,其客服人员列出了九个业务项目,表示粉丝增长的快慢和费用各不相同,并且特别指出某个短视频平台最多可以先增加五千名粉丝,若超出数量限制,账号可能会面临风险。该店铺的页面空无一物,没有任何内容展示,却在背后从事着流量交易的业务。

刷量效果呈现

记者经过测试发现,直播间观看人数在刷量后明显增多,页面上还频繁出现“某某正在去购买”的信息。这种情况容易让消费者误以为商品很受欢迎而跟风下单,但实际上可能是表面上的热闹。这种虚假的数据所制造的繁荣景象,会误导消费者,对其利益造成损害。

刷量危害影响

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表示,网络上的“刷手”收费不高,违法的代价很小。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认为,长时间刷数据会损害消费者的信任,使得行业更加虚浮,影响直播平台的商业环境和未来发展。业内人士主张健全相关法律,北京康达律师事务所刘嘉熙强调刷量是违法行为。

你有什么好办法治理直播间虚假人气的问题?可以在下面说说看法,要是觉得内容挺有价值的,就动动手指点个赞或者转发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