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流量,其产业规模达千亿,已然形成庞大体系,然而平台方宣称自己没有实行审核行为的能力。在这种矛盾状况的背后,所暴露出来的,是整个互联网生态在监管方面存在漏洞。

平台审核机制缺失

存在这样的情况,也就是内容几乎不做实质审核,而这大多是刷量平台的行为。江苏有个刷单平台的经营者陈某,其在庭审时承认相关情况,该平台每天处理的订单有好几万条。并且该平台只是对涉政、涉黄内容进行关键词过滤。浙江网信办在2021年进行调查,调查给出的结果表明什么呢,表明有超过六成的刷量平台没有建立内容审核团队,这些平台仅仅依靠简单算法做基础筛查。

平台与客户素未谋面且缺审核机制,虚假流量灰黑产业链潜藏其中

这些平台,采取事后抽查方式,广州某文化公司,每天仅随机检查3%的订单内容,且主要关注表面违规方面,2022年广东警方破获的刷单案中,平台审核人员与业务量比例严重失衡,平均1名审核要应对10万条日订单量。

灰黑产业链运作模式

存在着虚假流量产业,其中已形成完整闭环,百度搜索“点赞平台”,能获得2400万条结果,这些结果里包括“喜爱帮”等接单平台,用户在接单后,置身此类平台,通过完成转评赞任务来获取报酬,在2021年,该产业规模已达千亿元 。

江西警方于2022年查获的刷量团伙,存在涉案团伙“广州某某文化公司此处在产业链下游,其有严密组织,要求成员按固定剧本撰写评论,此评论经导师审核修改,甚至提供标准话术模板,以此确保评论内容能符合客户要求。”

技术手段不断升级

非法活动的黑产团队专门从事自行研究,而且开发出各种各样作弊工具,姚某所在团队开发一款叫“直播神器”的产品,它能模仿具真实身份迹象用户行为表现却虚假增多电商直播间人气氛围,这类软件常伪装成正常应用程序,某专项行动期间警方查获缴获87款类似工具 ? 。

为规避监管,黑产采取多重隐蔽措施,某社区下单平台明确提示用户,内容发布20分钟后才能刷量,浙江某刷单平台,使用境外服务器,设置任务延迟机制,给取证带来困难。

用户参与模式变异

有部分真实存在的用户,主动进行账号出租行为。湖南有个名为钟小凯的用户透露,存在一些用户,将社交账号交给刷单团伙以供其使用,每月平均可获利200至500元。而这样的一种模式,致使平台难以区分真实用户以及机器行为。

更加严重的是,账号遭到恶意控制,不法分子借助木马程序窃取用户账号,在2022年江苏警方侦破的案件当中,存在百万个微博账号被非法操控用以刷量。

法律监管存在盲区

法学专家万勇指出,现有法律体系尚不算完善,虚假流量有可能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等多项法规,然而具体认定标准依旧模糊不清,在2021年的时候,多地法院针对类似案件判决尺度并非一样,这体现出法律适用方面存在困境。

跨境违法打击难度增加了,因为往往黑产组织多会运用境外云服务器,还会使用国外手机号,在2022年时广东所从事的侦办刷量案件当中,有七成涉案资金是经过境外渠道来进行流转的。

治理路径探索

某互联网企业负责人称,有个需加强技术防控的平台,他们建立了行为识别模型,该模型通过对像是用户操作频率之类的200多个维度进行分析,来识别刷量行为。2023年的时候,此种模型平均每天拦截异常请求超过百万次 。

对监管来说多方协同是需要的,建议建立跨平台信息共享机制,这如同北京网信办推行的“黑名单”互通制度那样,同时要提高违法成本,2022年上海有个刷量团伙被处以500万元罚款,借此形成有效震慑。

在您于网上购物的时候,有没有因为虚假销量这种行为,从而做出了错误的购买决定呢,欢迎分享您的经历,要是觉得这篇文章有价值的话,麻烦点赞进行支持。